杨瀚森发亲笔长文:希望像姚明那样激励年轻球员开拓者充满力量希望_比赛_篮球_训练
《杨瀚森致新朋友的一封信》
大家好!我是杨瀚森,今年20岁,来自中国山东淄博。今年六月,我的梦想成真了——波特兰开拓者在NBA选秀大会上选中了我!说实话,那一刻最惊讶的人可能是我自己。现在,我住在距离家乡6300英里外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,正全力备战自己的第一个NBA赛季。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,让大家了解我是谁,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。
篮球的起点:从“被迫”到热爱
很多人以为,个子高就注定会打篮球,但对我来说,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。虽然我从小就比同龄人高,但小时候的我其实有点胖。父母让我打篮球的初衷很简单——减肥。
小时候,家里的电视总是播放CBA比赛,父亲总是一边看一边激动地喊:“看这投篮!”“这传球太棒了!”而我呢?完全不懂他为什么这么兴奋,只觉得篮球有点无聊。
我对学习也不太感兴趣,尤其是数学、化学这些科目,简直让我头疼。在中国,学业压力很大,成绩不好很难考上好大学。父母觉得我在体育方面有潜力,于是7岁那年,他们把我送到一位中学篮球教练那里开始学球。
但说实话,那时候我觉得篮球比数学还枯燥!
淄博的夏天特别热,训练都在室外,我热得受不了,甚至拒绝换球衣、拒绝下车、拒绝走进球场……总之,能躲就躲。直到四年级,我对篮球依然提不起兴趣。
转折点出现在我们市建了第二块室内篮球场。 终于不用在烈日下训练了!
即便如此,我依然没瘦下来,球技也一般。虽然我比同龄人高,但有个比我矮很多的男孩总能在球场上“碾压”我。那时候,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打篮球。
从体校到职业:慢慢找到方向
五年级时,我进入体校,开始住校生活。刚开始,我连运球都磕磕绊绊,更别提投篮了。队友们比我快、比我强,他们对篮球的热情也比我高得多。
我真正完整看完的第一场NBA比赛是2016年骑士对勇士的总决赛第七场。 当时我快11岁,虽然现在回想那场比赛很经典,但当时的我其实没那么投入,只是队友们激动得大喊大叫,而我更想打游戏或者睡觉。
不过,篮球生涯里也有让我坚持的动力——学校的食堂太好吃了! 烧烤、火锅、手抓饭……虽然我食量很大,但慢慢地,我瘦了下来,身体状态也变好了。快到高中时,我开始对篮球有了更清晰的目标。
在中国,运动员可以通过比赛成绩获得等级证书。14岁那年,我拿到了全省前八的二级运动员证书;后来,我又和青岛国信俱乐部一起拿到了全国前八的一级运动员证书。
教练曾问我:“你喜欢哪些中锋?” 我的回答是姚明和奥尼尔。但教练说:“你应该看看约基奇。”
从那以后,我开始研究约基奇的比赛,学习他的传球技术和球场视野。(对了,几周前,我的经纪人送了我一件约基奇的签名球衣!)
17岁,我开始和青岛国信一队训练,但因为年龄限制,18岁才能打CBA。那段时间,我只能埋头训练,枯燥又煎熬。即便后来登上CBA赛场,我也没想过自己能进NBA——那对我来说太遥远了。
“Handsome Young”的诞生
记得有一次打U18比赛时,队里的技术分析师突然对我说:“瀚森,我相信你能进NBA。”我笑着回他:“别开玩笑了。”
还有一次国际青年赛,外国解说员不太会念我的名字,发现“杨”和“Young”发音相似,于是给我起了个外号——“Handsome Young”。这个名字后来成了我的标志,甚至印在了T恤上。
慢慢地,我在国际比赛中积累了一些自信,CBA的表现也越来越好。NBA选秀,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。
选秀前的疯狂与梦想成真
选秀前那段时间,我几乎“飞遍”了美国各大城市,参加球队试训。我努力展现自己的技术和拼劲,甚至会用一些小“挑衅”去和对手对抗。或许正是这种全面的表现,让波特兰看到了我。
选秀夜,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。我收到了无数祝福,但抱歉的是,我还没能一一回复——我确实不太擅长回消息,连父母都吐槽我:“你还记得你有爸妈吗?”
现在,我在波特兰认真训练,希望能尽快适应NBA的节奏。这座城市很美,安静、干净,空气清新。虽然我还没驾照,只能在附近散步(以我的身高,你们应该很容易认出我吧?)。
我已经尝遍了附近的中餐馆,毕竟我是个“吃货”。(如果哪天我学会了做手抓饭,一定拍照分享!)波特兰的华人朋友和当地球迷都对我特别热情,走在街上总有人对我微笑、打招呼,让我倍感温暖。
“开拓者”的意义
“开拓者”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意义非凡。中国球员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NBA了,我很幸运能成为其中之一。我知道自己肩负着责任,也希望能激励更多中国年轻球员——让他们相信,一切皆有可能。
对于国内的球迷,尤其是小球迷们,我想说:支持我的同时,请别牺牲睡眠或学业! 时差可能会让看比赛变得困难,但我更希望你们能健康、充实地生活。
生活充满未知,但只要我们保持努力和信念,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永远别害怕追逐更大的梦想!
——瀚森
